灌云“小菜園”模式升級 為農污治理提供新路徑
來源:科柏盛(sheng)環保 發布時(shi)間:2025-08-11
來自河海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南京師范大學等江蘇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家庫的專家近日齊聚一堂,對《灌云縣2025年度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展開評審。經過數小時的質詢與討論,專家組組長宣布:“報告內容和深度基本滿足相關規定要求,提出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小菜園’資源化利用模式符合實際,技術可行,一致同意通過評審。”這標志著“小菜園”模式迎來升級推廣的關鍵節點。
從試點摸索到體系成型:小菜園模式的“三級跳”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收集難、成本高、易反復,是長期困擾基層的頑疾。2024年6月,灌云縣在伊山鎮皮甲墩村2戶農宅悄然啟動了一場變革——“小菜園”模式1.0版率先落地。其核心工藝“改良化糞池+隔油池+水解罐+厭氧罐+生態濾池”,首次實現了“污水變肥水,肥水潤菜畦”的資源化閉環。“以前刷鍋水直接潑,夏天臭得不敢開窗。現在這水澆菜,小白菜蹭蹭長,省了買化肥的錢!”2戶村民成為首批受益者。
在試點基礎上,圍繞破解常住人口較少、居住較為分散、治理成本較高的難題,灌云縣統籌銜接農村戶廁改造和生活污水相結合的方式,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確定“以資源化利用為主、城鎮接管為輔、一體化分散式治理設施為補充”的治理思路,試點整縣制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資源化利用,梯次推進農村戶廁改造與生活污水治理相銜接。
然而,分散的罐體占地大、銜接復雜,成本仍有壓縮空間。僅僅數月后,“小菜園”模式2.0版便展現出“集成智慧”。將水解罐體、厭氧罐體集成為三倉式水解厭氧復合床生物膜反應器。因地制宜確定規模,依據常住人口將反應器的容積增加到0.5立方米、1.0立方米等不同型號。同時,對黑水、灰水提出“黑灰合并”“黑灰分離”的治理方法。
此次通過評審的3.0版,標志著技術成熟度的顯著躍升。據負責“小菜園”模式研發的技術人員介紹,在總結前期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小菜園”模式3.0版對工藝路線進行了進一步優化。一方面,將三倉式水解厭氧復合床生物膜反應器升級為四倉式水解厭氧復合床生物膜反應器,增加水體流動性;另一方面,在部分工藝細節上進行改良。
專家共議:3.0版何以成為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優選路徑
評審會上,專家們深入剖析了3.0版的核心價值,為其大規模推廣投下信任票。
據灌云縣水務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同志介紹,“小菜園”模式2.0版治理成本投入低,單戶占地面積 6 平方米左右,單戶治理模式造價比較低,單體設施聯戶越多工程造價更低。運維簡單易管理,全流程無動力裝置,運維相對較為簡單,絕大部分村民具備自行運維管理能力。同時,在不改變村民農耕習俗前提下,設施預留配水口,農戶可自愿將糞污還田、澆灌;尾水還可以就地用于農戶菜園灌溉、農田灌溉等。
“評審中,我們特別關注其水力流態優化與覆蓋延伸能力。”與會專家表示,“四倉設計絕非簡單擴容。它將預處理、水解、厭氧、深度處理四大功能區精密串聯,為污水規劃出高效‘降解流水線’”。這一關鍵突破獲得了評審專家的一致認可。
“它構建了完整的資源化內循環。”與會專家表示,“經處理達標的尾水直接回用于小菜園,既徹底截斷污染外溢,又轉化為生產資源。這種‘以用促治、以治養用’的閉環,是項目可持續的靈魂。”
“從1.0到3.0,灌云走出了一條持續優化、成本可控的進化之路。3.0版四倉反應器如同‘可生長的積木’,規模靈活適配分散農戶與小型聚居點。日常運維簡單便捷,普通村民經培訓即可參與。”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其經濟性指標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得到充分驗證,成為通過評審的關鍵支撐。
隨著專家評審的“綠燈”亮起,灌云“小菜園”模式3.0版即將駛入整縣制推廣快車道。“將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努力建設成為質量過硬、效益顯著、群眾滿意的民心工程,打造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縣域樣板示范’”連云港市灌云生態環境局主要負責同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