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剛剛結束的‘2004年中國塑協
塑料異型材及
門窗制品行業年會‘上傳遞的信息表明,由于受到原料價格飛漲和下游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
塑料異型材及
門窗行業正在經歷痛苦的整合過程。在大浪淘沙之后,行業的發展將變得更加理性,企業開始走出低價格競爭的怪圈,產能的擴張也有所減緩;有實力的企業開始注重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推廣,并加快了開拓國際市場的步伐。
經營困難企業銳減
根據塑料異
型材專委會所做的區域情況調查,由于原材料價格居高不下、終端產品售價難以上調、產能嚴重過剩,到目前為止,業內的300多家企業中有近1/3已倒閉或瀕臨倒閉;有近半數在勉強支撐,剩下的企業利潤空間也非常狹小。門窗企業情況相對好些,但也有近1/5的企業經營困難。
今年我國型材總產能在350萬噸左右,比去年約減少了50萬噸。對此,專委會秘書長王存吉分析認為,在原料價格以及下游承包商的雙重
擠壓下,經過近兩年的激烈市場競爭,無論是大的型材企業還是中小企業都感到十分疲憊,經營狀況艱難,產能的擴張不得不有所收斂。原定增擴計劃將有部分被擱置,行業總產能的發展曲線在今明兩年內會趨于平緩。而在供需矛盾徹底緩解前,行業中將有一次較大的洗牌過程。其中部分小企業會做出其他選擇,大中型企業也是前途未卜。經過不斷的整合、提升,許多中小企業會脫胎換骨,由小變大,躋身于骨干企業行列;而一些大企業則會由大轉強,行業將會逐步形成大、中、小并存,以大企業為主導、中型企業為支撐、小企業為輔助的行業格局。
新品名牌推介趨熱 在本次年會上,記者了解到,不少參會的塑料異型材企業對新國標的貫徹十分積極,產品都按照新標準在做;還有一些企業正在致力于新產品及新技術的開發。合肥工業大學摩擦學研究所的朱元吉教授則宣讀了他們對‘提高塑料異型材
擠出模具的
穩定性‘所作的專門的調研,分析了我國塑料異型材擠出模技術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所在,為該技術在國內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關注。
伴隨著無情的市場競爭和優勝劣汰,在行業內樹立名牌意識、開展‘中國名牌產品‘的培育工作已經被提到議事日程。目前,塑料異型材行業協會一方面在業內大力宣傳倡導,另一方面也在向國家名牌產品推進委員會等機構申請,將‘塑料異型材‘產品列入評價范圍之中,以促進一些‘質量過得硬、群眾信得過、市場叫得響‘的名牌、名品的早日誕生。
走出國門已成必然 我國塑料異型材及門窗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大的產能規模。由于國內的市場已經飽和,今年以來,國內有不少型材企業也在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如大連實德就要在歐洲建設
塑料型材廠。同時,
設備、模具、配件等相關產品也在紛紛走出國門。從目前情況看,數量雖然不多,對國際市場影響也還不大,但我國所擁有的生產潛能和價格優勢已引起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的高度關注。伴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異型材行業的各類產品的出口量均將逐步增長,全行業也將從規模經濟化,逐步走向國際化。這將有利于發揮國內各種資源優勢并實現業內企業經營的國際化轉變。
王存吉秘書長指出,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單個企業競爭將逐漸轉向群體企業間的競爭。企業通過不斷的整合,會形成由若干個大型骨干企業為龍頭的企業聯合群體,從而提升整體的競爭力,同時還將轉向與國際同行的競爭。在這一競爭中,品牌、商業模式、市場快速反應能力、爭奪銷售終端和創造客戶價值、產品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人力資本等各種挑戰模式將全方位展開。面對現實的競爭和即將到來的各種競爭,如何提升競爭力是企業不容回避的重大問題。今后,塑料異型材行業還要在不斷提高產品的綜合水平、適應不同國家的行業標準、獲取相關國際認證或準入許可、取得市場經濟地位的認可等一系列工作上下大功夫。
與【】相關熱點資訊:
【了解更多 “” 相關信息請訪問
幕墻專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