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zl_left
|
信息反饋 | |
|
企業的質量管理與控制 |
* 《*》欄目 2006-1-23 14:23:23 |
|
質量管理是研究產品質量的產生、形成、控制以及與其相關因素的運動規律。質量管理是一種綜合的整體管理方法,最終目標是要集合企業中的智能與力量,靈活地運用組織系統,促進企業內所有人、事、物的質量改善,全面提高各部門的管理水平。 其主要內容:質量管理的原理、質量檢驗、質量控制、質量信息、質量責任、質量成本、質量教育、計量管理等工作。 其任務是保證產品質量,讓顧客滿意、本組織及社會受益。 下面就如何進行質量檢驗、質量控制、計量管理和如何控制質量、防止不合格產生等分別敘述如下: 一、 質量檢驗 檢驗是對產品過程或服務的一種或多種特性進行測量、檢查、試驗、計量并將這些特性與規定的要求進行比較的活動。 檢驗是保證產品質量的重要手段,是根據規定的質量標準、工藝規程、檢驗規程來進行產品質量及其有關因素的檢查工作;是質量控制的基礎,是質量控制的一種有效方法。 檢驗的指導方針是“嚴格把關和積極預防相結合”。 檢驗人員工作方針是“三勤”(即勤查、勤看、勤檢);要做到“三員”(產品檢驗員、質量宣傳員、技術輔導員)。 (一)、質量檢驗工作的程序 1、明確質量要求,了解掌握質量標準,對設計圖紙、工藝文件、合同中規定的質量要求和相關質量標準的規定要求必須明確。 2、測試,具體進行產品特性的度量。 3、比較,將測試的數據同質量標準比較。 4、判定,進行符合性判定,確認合格或不合格。 5、處置,對合格驗收放行,辦理質量證明文件;對不合格進行標識、登記、隔離、存放。 6、記錄,按規定填寫檢驗記錄,記錄所測得的數據并反饋質量信息。 (二)、檢驗人員的職能 1、保證的職能,通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檢驗把關,保證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入使用,不合格的半成品不流轉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成品不出廠。 2、預防的職能,檢驗獲得的數據和信息,為質量控制提供依據,通過檢驗發現問題,找出原因,采取措施,及時排除,防止同類問題的重復發生。 3、報告的職能,將檢驗工作中收集到的數據、質量問題做好記錄,進行分析并及時向質量管理部門提出報告,提供質量改進信息。 4、監控的職能,對生產(施工)過程中影響質量的各種因素(包括人、機、料、法、環五大因素)進行監控。對不符合質量控制標準要求的,可以拒收并查清原因,及時報告有關部門處理。檢驗工作的保證、預防、報告和監控四種職能是統一的整體。檢驗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產品質量搞上去,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三)、檢驗的類型 1、按檢驗對象分: (1)原材料協作件的檢驗; (2)新安裝、新修理、新調試的機器設備檢驗; (3)刀具、模具、量具的檢驗; (4)在制品、半成品的檢驗; (5)成品的檢驗; (6)外界條件(如溫度、濕度、塵埃含量等)的檢驗。 2、按檢驗順序分: (1)預先檢驗:檢驗第一件產品的原材料、加工方法、工藝裝備等; (2)中間檢驗:檢驗生產過程中的在制品、半成品; (3)最終檢驗:檢驗成品,合格出廠。 3、按檢驗范圍分: (1)普遍檢驗(100%檢驗); (2)抽樣檢驗(在一定數量產品中抽取一部分進行檢驗)。 (四)、質量記錄 1、質量記錄的定義 質量記錄是質量體系文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質量體系活動的文字記載材料;是取得的結果或提供完成活動的證據文件。在這里講的是指產品質量記錄,這是證實產品實物符合規定要求的文字材料,它使產品在質量上具有可追溯性。 質量記錄是質量信息的基本來源,它也是處理質量問題、質量分析、質量改進、采取措施的依據。 2、質量記錄的種類 (1)檢驗記錄(包括工序檢驗記錄、成品檢驗記錄、工裝檢驗記錄、設備檢驗記錄、計量器具檢驗記錄五種); (2)試驗記錄(指各種原材料的理化機械性能試驗記錄,產品組件及整機試驗記錄、可靠性環境試驗記錄、型式試驗記錄); (3)工序流水卡片; (4)產品鑒定報告; (5)物資材料復驗報告; (6)工程驗收報告; (7)計量器具校準報告。 3、對質量記錄的基本要求 (1)系統、完整; (2)標準化、規格化; (3)客觀、真實; (4)具有追溯性; (5)記錄字跡清晰、規整; (6)不能任意涂改。 4、質量記錄管理與控制 (1)對質量記錄進行分類: 建立統一的編號、收集、編目、歸檔、保存和處理的管理辦法。 (2)應按規定對質量記錄的編號、記錄、整理、傳遞、借閱、防護、歸檔、保存和銷毀的處理等進行管理與控制。 (3)質量記錄采用的形式、格式、內容應規范化、標準化。 (4)質量記錄的填寫:字跡要清晰、不易退色、內容完整、真實,有數值要求的要填寫具體數據,并由記錄本人簽字或蓋章,注明日期(年月日)。 (5)保管方式應易于存取、防止污損、變質和丟失; (6)按質量記錄重要程度和實際需要規定保存期限(一般與產品壽命期相適應),未經經理批準不得銷毀。 二、質量控制 質量控制就是為了滿足合同、規范所規定的質量標準要求,在技術、檢測、監控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 為確保質量控制的有效性,必須做到六個明確: a、明確控制內容; b、明確控制目標; c、明確依據標準; d、明確具體措施; e、明確職責權限; f、明確考核辦法。 (一)、工序質量控制 1、工序質量控制的意義 工序是產品、零部件制造的基本環節,也是生產過程的基本單元,是產品質量的形成過程。 工序質量控制是確保產品質量的重要管理手段,使工序中影響產品質量因素處于受控狀態。 2、工序質量控制的內容 (1)技術文件的控制 技術文件是指導生產和管理活動的依據和證實材料。 a、現場使用的設計、工藝、質量文件必須是現行有效版本,做到正確、完整、統一、協調、清晰及文實相符。 b、工藝文件中檢驗工序應經質量部門會簽。 C、嚴格執行技術文件編制、標識、審批、發放、借閱、保管、更改、作廢、回收等有關文件控制規定。 d、更改后的技術文件要及時發放到使用單位,以保持文件的有效性。 (2)原材料的控制 a、對采購的原材料按驗收標準進行驗證,質量證明文件必須齊全、有效、文實相符。 b、原材料入庫、保管、發放、存放環境必須符合庫房管理有關規定。 C、轉入本工序的材料(原材料、毛坯、半成品、零件、組件、外購件、元器件、輔助材料),必須經檢驗合格并有合格證明文件。代用材料必須辦理代料手續并經有關人員審批。 (3)設備、工藝設備、計量器具的控制 a、建立臺帳、定期檢查、維護保養、落實責任。 b、本工序使用的設備、工藝裝備、計量器具必須符合工藝規程規定,具有合格證明文件和標志。 C、標準工裝或產品驗收標準樣件必須鑒定合格,方可作為制造工裝或驗收產品的依據。 (4)人員的控制 a、制訂崗位標準、進行專業技術培訓,實行考核持證上崗。 b、對技術復雜、難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應由技術熟練、經驗豐富的人員來進行。 C、對危險作業應控制人的錯誤行為(如:喝酒、吸煙、打鬧、錯誤動作、錯誤指揮等)。 d、新上崗或調換崗位的操作人員及檢驗、測試人員必須經過相應工種“應知應會”和質量管理基礎知識培訓,經考試合格后上崗操作。 e、檢驗人員必須熟悉和掌握本工序的技術要求并嚴格執行工藝律。 (5)環境的控制 a、制訂生產(施工)現場環境控制標準、制訂文明生產考核辦法,實行日常監督檢查。 b、保持材料、半成品、成品、工位器具應標識清楚,存放有序。 C、待處理品、返修品、廢品應分別隔離存放,標識清楚明顯。
[1] [2] [3] 下一頁
|
【打印此頁】 【關閉】 |
|
 |
|
|
|
|